女子因错过高铁崩溃大哭怒斥孩子?杭州站回应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展厅中陈列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它的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
2022年9月,首票越南榴莲获准入华。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时说,中方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重视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待同越方携手加快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建设,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热络的经贸互通不仅带来实在风味,更有他乡风情。经贸合作获得新动力中国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出口市场。除了轻轨项目,越来越多的中越合作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近年来在越南落地。各自的发展机遇,与彼此分享。随着更多政策实施落地,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及产业链构建利好不断。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近年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贵州是全国八个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
今年以来,诸多外企高管密集访华,加码在华投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向新而行,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12月的苏州拙政园,黄红相间的树叶和粉墙黛瓦的古建筑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古韵悠悠的江南风景图。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信心,来自思想的引领——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刻阐述,作出重要部署: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江西景德镇,千年窑火正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2023年的民生获得,对四川温江市民王丹来说,是拿到公租房钥匙,有了安稳的家。
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谋划着一盘大棋局。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听民声,赴回迁居民社区看变化,到受灾群众家中问冷暖,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一年来的考察调研,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主线。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的视野、注入新的内涵。(一)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时作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自此,中国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河北,看望慰问今夏遭受洪涝灾害的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2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注定不平凡——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奋进。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受到影响。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破难题,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基——一边是202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达1158万人。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一组亮眼数据振奋人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上半年合计产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随后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时隔一个多月,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广东,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厚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批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调研的足迹看去,一系列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正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三季度以来要素流动趋于活跃,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同步回升。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重要分析判断。
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当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书面演讲自信而坚定,向世人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激发民间投资信心,举办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出台促进汽车、家居、家电、餐饮等重点消费措施,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一年来,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力扩投资促消费。今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发展蹄疾步稳。
提品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7月27日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提出,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出台6方面20条具体政策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进入四季度,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明显。重庆以文化赋能经济,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海外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抓住了当今中国最吸引人、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那就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奋斗求索精神,不断为中国和世界探索新的可能。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评论列表